
文/钱强(中兴合创董事总经理)
这次参加中兴新集团组织的创新智慧之旅,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寻找创新的基因”,大家分析了很多因素,如:犹太人创业的激情、以色列政府的支持、世界级的教育和人才储备等等,以我的观点来看,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以色列本土具有大批经验丰富的风险投资机构,他们极具前瞻性,在初创型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外,在公司治理、企业运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2000年以来,以色列在光通讯、无线通讯、半导体、互联网及医疗健康等领域涌现了大批对行业变革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企业。
从最近几年发生的并购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些以色列创新公司的价值与实力:导航软件Waze 13亿美金被Google收购、通讯行业的NDS 50亿美金被Cisco收购、数字媒体行业的Adap.tv 4.57亿美金被美国的AOL收购、半导体领域的PrimeSense 4亿美金被Apple收购、医疗器械领域的Given公司8.6亿美元被泰科医疗(Covidien)收购。
研究以色列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用“适者生存”这个词来总结。想想以色列整个国家只有2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深圳的一半(最新统计数据是800万),这么多风投机构,创投行业竞争的残酷性在现实中一点不次于实业间的竞争。纵观整个以色列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5个阶段。
1.开拓期(1992 -- 1996年):在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下成立了17支基金,募资总额5亿美元。
2.成长期(1996 -- 1999年):成立了39支基金,募资总额15亿美元。
3.扩张期(1999 -- 2004年):无论从基金的数量还是资金的规模上迅速扩张,成立了85支基金(还有一个数据是名义上出现了超过120支基金),募资总额65亿美金。这个阶段正好赶上2000年的IT泡沫,VC从某种角度来看是始作俑者。
4.整合期(2004 -- 2008年):这一阶段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以及滞后期的结束,VC的泡沫也破灭了,只剩下了36支基金,这期间的募资总额降到了36亿美元。
5.成熟期(2008 -- 2013年):行业进一步走向成熟,一批有战略前瞻性、管理优秀的基金活了下来,目前活跃的只有约25支基金,这个阶段的募资总额为30亿美元。我们此行中拜访的几家机构:Pitango、JVP、Gemini、Magma及Vitalife 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国本土的风险投资机构还没有经历过上述那样的完整历程,大家都将创投行业看做一个“高富帅”行业。随着2011年全民PE热潮的退却以及对应的滞后期过后,中国本土VC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合创该如何应对,我们能很好地度过这次考验并走向成熟吗?
这次与这些优秀机构交流,我认为有几点值得合创学习与借鉴:
第一,立足以色列、面向全世界
专注投资以色列本土公司,但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公司成立时的市场定位就是面向全球(以色列的本土市场规模太小),随着公司成长的需求,往往又鼓励公司将总部搬到美国这些离市场、离客户更接近的地方,以利于公司的发展。
第二,专业、专注
每家公司的特点都很鲜明,要么专注于医疗仪器、要么是移动互联网,或者是通讯和软件,不会搞大而全。主要合伙人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往往在这个领域从业多年,具备丰富的技术、管理或市场经验。
第三,以并购为主要退出手段
尽管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以色列企业数量在全球能排到第三,但更多选择的退出手段是并购。正是因为所投资的企业有过硬的核心技术,才能博得全球行业巨头的青睐,愿意花大价钱收购,VC也随之得到了可观的回报。
第四,积极参与投后管理
从交流中我发现,以色列的风投机构对所投资企业的业务发展非常熟悉,与企业的管理团队随时保持热线联系,深度参与到公司的业务中,一旦认为对企业有帮助就马上行动。例如,这次我们去Pitango交流,对方了解到我们来自中兴通讯的控股母公司,Pitango投资的一家企业的芯片产品与中兴通讯及合创投资的一家企业已经开展了业务上的合作,为了看能否挖掘更多的商业合作机会,Pitango的合伙人特意安排这家以色列公司的高管来和我们的交流。
我回到国内后,一周内陆续收到了此行拜访机构发来的近十封电子邮件,都是向中兴合创引荐公司投资或者业务上如何在中国展开合作的话题。
第五,东西方的平衡
之前以色列的VC机构无论在募资、业务合作还是投资方面都是以美国为主,随着亚洲经济的欣欣向荣,尤其是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些机构逐步采取东西方并重的策略,中国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主要合伙人每年都会有多次来中国现场考察及开展业务的计划安排。募资方面,香港和记黄埔集团以及大陆奇虎360都出资作为LP投向以色列的基金,国内的一些互联网企业和投资机构已经开始拿出一部分资源直接投资以色列的创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