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市新思维跨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网站!我们专注提供企业跨界学习服务!
浅谈以色列的天才儿童教育

 

                      浅谈以色列的天才儿童教育

                                              作者:深圳新思维 创新研究部 黎明

 

 

犹太人崇尚创新,他们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是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在许多犹太人家庭,大人对放学的孩子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在家庭教育中,犹太人也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犹太孩子从小在家庭里便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父母相处,直呼父母的名字;他们需要零用钱,就必须帮助家里干活。正是这种平等和独立思想,使孩子从小认识到,要想生活的舒适,就得靠自己的奋斗争取。




天才儿童教育是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社会争议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社会公正,早熟,教育的目标,生命科学,文化价值观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智力特别发达和智力特别低下的人在人口中的比率都是特别少的,大部分的人都处于中间水平,而教育制度是就是面向这些中等程度的大众而设计的,是一种平均化的设计。因此可以推论的就是绝大部分才智突出的儿童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和发展,浪费了他们身上的天赋,这大概就是提出天才儿童教育观念的一个十分必要的理由吧!

 

天才儿童教育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往往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社会价值观联系在一起,似乎从小被选拔为天才就意味着将来生活在聚光灯下,成为人人羡慕的“神童”,长大以后起码也会成为一个国际大公司的高薪白领。这种观念导致了一些父母将自己的孩子送入精英教育机构过度培训,造就了不少“假天才”和“小大人”。其实大众所认为的天才是一种取得社会成功的天才,而能在社会中取得成功未必就是天才的强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天才往往具有与众不同的禀赋,例如超出常人的感知能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判断力等等,而伴随着这些天赋的往往是孤僻,古怪,抑郁与暴躁交替转换,固执偏执的性格,缺乏基本生活能力等品质。拥有这些特征的天才能够取得社会成功的概率是不是比普通人还要低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天才往往意味着要去解决别人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去挑战不可能和极限,这同时也就伴随着高度的风险,不确定和超强的付出。对于那些聚光灯以外的事情大家往往是比较忽视的,但是那才是生活的常态。所以在羡慕那些获得丰厚教育资源的天才儿童之前,你应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是愿意去做祭祀的配享,还是自由快乐的乌龟呢?天道无私,各从其类,从这个角度来看,天才儿童教育也许就是为那些禀赋特异的人开辟的一条特殊通道,使他们不至于因为其特殊和怪异而被排斥和埋没,使他们能够被人们理解,使他们的天赋能够在一个为大众设计的社会中找到用武之地吧。

 

大多数人眼里面的天才儿童往往是一些早熟的儿童,例如三岁就会背几百首唐诗,会做两位数的加减法等等。这种观念是为教育家所诟病的,因为天才并不体现在他知道什么,而是他是怎么知道的。能够识别出某一方面的天才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也是古人常常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原因吧。英雄识英雄,猩猩惜猩猩,也许只有天才能够识别出那些天才才具有的“征兆”吧!其实,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是不太欣赏这种“伤仲永”式的儿童教育方式的。中国古人认为儿童期间最主要是培养基本品德,培养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而不必教给他们太多的知识,因为这会让儿童的思维混乱,难以消化,还会过早的把他们的清净元神转换为后天的识神,一些天赋的本能也反而会因为这种教育而退化。8岁以后,儿童也主要是学习基础知识和文化。等到16岁以后,精固血暖,四大调和,五脏安泰,百骨精髓充满后再学习世间的万千学问也不迟。那种过度开发儿童脑力的做法无疑有点“拔苗助长”,过早开放的花朵不是也会过早的凋谢吗?另外一个问题是自发性的问题,对于天才来说,他们人生重要的启迪有的来源于教育,有的来源于独特的生活经历,有些甚至来源于一场疾病或者灾难,这些都是学校这种环境所无法完全模拟和提供的,因此天才也并非象产品一样容易按照标准化的方法定制的。而且社会所需要人才的标准不是最好而是恰好,在风口上的猪也可以升天,这也是那些从事天才儿童教育的人所要面对的问题。


一个人如果不能接受一种事物的反面,那么他也不能真正接受这种事物的正面。当我们对天才儿童教育进行充分质疑以后,当我们以一种平常心而不是赶时髦的心态来探讨天才儿童教育问题时,也许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天才儿童教育的真谛。


在很多人的心理词典里面,由“天才”联想到“犹太人”再联想到“早期教育”是一件没有太多障碍的事情。这也显示出犹太人的教育成就一直被世人所公认,人们在赞叹欣赏之余,也不禁会问:犹太教育有什么样的不为人知的深刻原因,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模式,代代相传的文明密码呢?

 

教育在犹太文明中具有一种超然的地位。古老的拉比格言说拥有知识,就拥有一切,说学习、学习、再学习,是犹太人存活的秘诀。在犹太人的传统文化里面“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学习就是认识上帝的智慧,这使得犹太人的学习一开始就有了超越现实的目的,具有形而上的特点。犹太人的早期的教育是在家庭进行的,父亲具有主要的责任。这正是希伯来圣经中称祭司为的由来。在早期的圣经教育中,由于书籍极为稀少,主要的媒介是父亲而不是典籍,老师的人格才是学生所读的文本。而且,犹太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仅是传授历史和道德,传递犹太文明的传统,教授托拉(指犹太经书),也包括谋生技能。有研究者指出了希腊人与希伯来人在智慧认知方面的区别。希腊人认为知识是通往美德的大路,头脑的能力是通过美善人生的途径。希伯来人则认为,上帝才是智慧的终极来源。他们倾向于认为智慧是实用的技能,手艺和技巧是智慧的侍女,如同好的讲道是教人如何将上帝智慧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智慧是成功应对人生难题的日常能力,有智慧意味着在特定领域内具有技巧、技能去做好某件事,能够做到尽善尽美。智慧(hokhmach )的真义是具有良好的判断力、能力或技术。犹太人对知识的理解同样发人深省。他们认为对一件事有知识,不只是思考它,而是经验它。希伯来文动词的的含义是亲密地相会、经验和分享。所谓知道,不是纯粹的脑力活动,而是实行,是行动。人要动用自己的整个存在才能知道一个对象,正如男女之间的恋爱。知识是行动的意义,也包括关怀他人。


 

与东方教育传统强调通过背诵经典来学习不同,犹太人的教育更强调创新,强调通过发问式的对话和讨论来学习。这是因为,东方人认为,知识是外在的,学习就是学到外在知识,因此会效仿比自己更早学习、拥有许多知识的人。相反,西方人从希腊时代开始,就相信知识存在于自身,而非外在,因此不断发问以追求真理。他们有一种名为哈柏露塔的讨论式教育方法,无论是师生,还是长幼,任何人都必须以平等的同学关系,互相学习与教导。这样亲子之间,师生之间,就能有更多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在心灵上可以有许多交流。犹太人崇尚创新,他们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是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在许多犹太人家庭,大人对放学的孩子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在家庭教育中,犹太人也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犹太孩子从小在家庭里便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父母相处,直呼父母的名字;他们需要零用钱,就必须帮助家里干活。正是这种平等和独立思想,使孩子从小认识到,要想生活的舒适,就得靠自己的奋斗争取。其实,这些意识深深的藏在犹太人的心中是与这个民族经历的苦难分不开的。也正是那些苦难使犹太人具有向逆境挑战的勇气和毅力。


 

在以色列,教育同样也是一项国家基本国策。以色列国父本.古里安曾经说过:“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以色列政府在教育上的经费投入是一般国家无法比拟的,其教育的经费投入仅次于国防。在以色列政治家和有识之士看来,教育投资并不是一种国家的负担,而是一种有效的国家资源。没有资源,没有金钱并不要紧,只要通过教师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以色列就会拥有一切。为了培养一些能够担任未来引领者的英才,1948年才建国的以色列在1958年便开始了“天才和超常教育”项目。1973年,以色列开始创办天才教育中心。1975年,以色列教育部成立了“天才和超常教育司”。每年开学之前,以色列年满8岁的儿童都要进行智力测试,选择其中3%智力超常的儿童就读于公立学校的天才班或者天才学生的特殊学校。在以色列全国有98 个特殊教育班、54天才儿童中心对这些儿童专门进行教育。那么什么样的儿童才可以称之为天才儿童呢?以色列教育专家认为,天才的孩子有两大类:一类是精神上和品质上的天才;另一类是各类项目上的天才。为了培养这些天才儿童,他们的教育原则遵循达芬奇提出的七原则作为教学标准。这七项原则就是1、好奇心:对生活无限的好奇和对知识的无限探索。2、论证:通过经验、执著和甘愿从错误中学习的毅力检验知识。3、感觉:不断提高感觉尤其是视觉的感知能力,以此作为丰富经验的手段。4、开放:欣然接受模棱两可、悖论和把握不定5、艺术、科学: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6、均衡:培养优雅与健康的平衡。7、联系:认识并理解一切事物及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无独有偶,在中国,从1978年起也开始了天才儿童的培训。至今,学者们对大量天才儿童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却不无遗憾地发现,这些在童年和少年期表现出非分之才的天才儿童们,当其成人之后,与那些通过常规途径读大学、读研究生出来的普通同龄人相比,已经显不出什么区别了。他们当年的天分之才,也归于平淡。不论是名噪一时的小诗人,还是那一个个“数学家”、“画家”,没有哪个有成为真正国际大师的迹象。他们唯一与众不同之处也许仅仅是,他们比同龄人早几年成功,像莫扎特、歌德那样的顶尖天才,根本无法企及。这不能不使我们对天才儿童的意义重新进行估价。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中国的天才儿童教育在文化背景,社会背景,教育理念,培训方法和教师素质等方面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呢?有学者指出儿童期是人生认知能力开始发展的浪漫阶段,是孩子开始体验世界、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阶段,是琢磨问题、追求答案、图谋新经验的阶段,浪漫阶段的重心是儿童自由地观察想象、思考行动。因此,过早过多地让天才儿童沉溺于书本抽象知识,忽略他们与自然和社会接触的机会,会使天才儿童的感觉能力过早蜕化,影响天才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知识、生命的热情。“在浪漫阶段的自然发展尚未结束时就对精确性进行训导,必然会妨碍他对概念的吸收。”根据脑科学的最新研究,儿童大脑在六岁时就已获得了两倍于成人的神经元连接,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专门化,许多神经元连接都逐步蜕化,只有那些经常得到使用的神经元连接被保存了下来,并变得更加粗壮和有序。大约在十岁时,决定儿童情感、认知和人格的脑神经模式就已基本定型,所以,“一个儿童在青少年浪漫期所形成的特点,将决定理想和想象如何塑造和丰富他未来的生活”。因此,浪漫阶段的充分发展有利于拓展天才儿童的智力空间,丰富其大脑的神经元连接,使他们的脑神经模式基本定型时还能拥有尽可能多的神经元连接,为他们将来的创造性成就奠定根基。 


以色列比中国更早就开始进行了有系统的天才儿童培养计划,目前我们还没有收集到对这项计划研究成果的相关性资料,也不知道在犹太文化背景下的天才儿童教育实际的效果如何?如果你抱有这样的疑问,如果你相信现场感能带给你更多的启迪和感悟,那就欢迎你到以色列来了解他们的天才儿童教育项目吧!


版权所有  深圳市新思维跨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54584号-1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A8音乐大厦1567房 
联系电话:0755-28765962   邮箱:service@sznewthink.com   微信:SZnewthink 

技术支持:宏图腾设计